以院建群还是以群建院?
——兼论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基层治理模式

       推进治理结构改革是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凸显类型化的内在要求,提高院校治理水平是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选择路径,专业群作为高职院校治理改革的突破口,是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提升基层教学组织效能的具体举措。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需要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是专业之间的关系,形成专业群;二是专业群与专业群之间的管理,形成专业群落;三是专业群与产业链或岗位群的关系,形成产教生态系统。在院校实践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就高职院校专业群的组建与产业或供应(链)、岗位(群)之间的内在逻辑(袁洪志、沈建根、石伟平、孙峰等)、二级学院行政架构与专业群的关系进行探讨(任占营、朱厚望、刘硕),专业群建设的研究多涉及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团队建设、实习实训等内容,较少涉及专业群与二级学院之间关系的探讨,专业群的管理运行机制成为高职院校实践的难点,如何处理专业群与二级学院之间的关系是高职院校提高治理能力的关键一环,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开展基层治理的重要前提。以院建群还是以群建院涉及高职院校基层治理的逻辑起点,直接影响着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本文重点围绕高职院校专业群的组建模式,分析以院建群和以群建院两种典型模式的主要内容,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厘定高职院校选择专业群的组织方式,为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审视高职院校专业群组建的实现方式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由专业转向专业群,是专业设置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学校专业结构、变革基层教学组织的结果。如何组建专业群,组建专业群应遵循怎样的组群逻辑,成为高职院校探索专业群建设的核心问题,在院校实践中出现了以院建群和以群建院两种典型模式,两者均是基于学校现有的专业格局,借助二级学院这一教学单位开展专业群的组织、建设与管理。本文将从静态和动态的视角分析两种模式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一)以院建群模式

       所谓的以院建群,是指高职院校以现有二级学院内设置的专业组建专业群,专业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根据专业群的发展需要新增或淘汰专业,不打破学校现有的二级学院架构,不跨二级学院组群。组群专业以二级学院为统领,在二级学院的组织下开展专业群的建设。从静态的视角分析,以院建群可视为二级学院内设置的专业是合理的,在对应产业(链)或岗位(群)方面是科学的,专业设置是科学论证的结果,各专业经过较长时间的建设形成了稳定的专业基础,将有关专业设置在同一个二级学院是最优的选择。二级学院现有的机构设置、人事安排、师资配备等能够适应专业群的发展需要,从二级学院领导班子、二级学院院办到专业教研室、课程组是组织适应的结果,能够完成组织设定的管理目标和各项功能的发挥。从动态的视角分析,专业群的组群专业是动态变化的,可以根据区域或行业对某类人才的需要调整组群专业,在不考虑学科及专业大类的情况下新增专业,进一步优化组群专业之间的关系,同时可以根据发展需要撤销不适应的专业,通过专业调整完成组群专业之间关系的优化。二级学院的管理在现有的制度安排和一定时间尺度内也是动态变化的,高职院校根据专业群的发展需要调整二级学院领导班子和基层教学组织。

(二)以群建院模式

       所谓的以群建院,是指高职院校以产业(链)或岗位(群)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组建专业群,组群专业不考虑专业目前所在的二级学院,组群专业之间有更紧密的关系,各专业的定位是以专业群的定位为前提和基础,在群功能的基础上设定自身的发展目标,强调专业群对二级学院的影响。从静态的视角分析,专业和专业群在组织、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是存在区别的,由设置合理的专业组建成的专业群不一定是合理的,专业是部分、专业群是整体,专业影响专业群但不决定专业群,专业群对组群专业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遵循产业(链)或岗位(群)对人才需求,高职院校组建跨二级学院的专业群是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整合教学资源、加快品牌建设的必然选择,二级学院是服务专业发展的,专业群功能的发挥则是二级学院开展基层治理的主要内容。从动态的视角分析,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匹配是两者供需利益协调的过程,行业企业、专兼教师、家长学生都是专业群的利益相关者,单一专业在适应发展、抵抗风险、资源开发等方面是难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下新业态对专业的诉求,需要基于某种逻辑,以群的方式动态整合相关专业,在不新增或淘汰专业的情况下实现专业之间的最优化,动态调整基层教学组织进而完善专业布局。以专业群为基点,调整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配置,平衡各利益相关者对专业发展的诉求,二级学院内部的人事安排、部门设置均以专业群的发展和功能发挥为出发点。

二、比较高职院校以院建群和以群建院的主要差异

       专业群作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一种趋势,在理论研究和院校实践方面形成了一些共识,但是如何组建专业群,以院建群还是以群建院,不同的学者和院校有不同的理解。专业群的建设涉及专业结构、二级学院、人事安排、发展策略,受到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技能积累、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等的影响。为了比较以院建群和以群建院两种典型组群方式的差异,本文从两种模式的假设前提、指导理念、变革阻力、发展策略等维度进行如下比较。

(一)起点:二级学院专业设置的分歧与澄明

       专业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是内涵建设和品牌发展的重要抓手,专业设置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发展。以院建群和以群建院对二级学院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的假设是不一样的。以院建群的假设是二级学院现有的专业设置是合理的,正是因为设置专业同属某一专业大类或学科,专业核心技术技能相近、职业岗位存在关联、校内教学组织最优等因素才会将有关专业设置在同一个二级学院,这是学校前期决策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是最优化的结果。在院校实践中,二级学院专业设置存在专业数量过多或过少、专业之间缺乏内在关联等问题,这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结果,在发展中通过专业调整、重新定位等方式可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以群建院的假设是二级学院现有的专业设置是不合理的,专业设置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同一专业大类的专业因为二级学院的分设而分布在不同的二级学院,人为地割裂了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行业特色类职业院校尤为明显,考虑到学生规模、教师配比、资源分配等因素,本属于同一专业大类的专业组成了多个二级学院。以某行业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为例,金融管理、国际金融、保险、投资与理财、信用管理、农村金融、互联网金融等7个专业同属金融类,考虑到二级学院组织规模、管理成本等因素,这7个专业分布在金融管理学院、投资与保险学院、会计学院和信息技术学院。为聚焦区域产业或行业发展,以特定产业链、岗位群等逻辑组建专业群,可以较好地解决原有的专业设置存在的不合理,专业之间缺乏内在逻辑等问题,根据专业群的需要重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定位。

(二)理念:管理模式与治理模式的选择

       二级学院是高职院校的教学机构,是执行学校办学方针、贯彻人才培养理念、反映师生发展诉求、组织教育教学的内设部门。二级学院在以院建群和以群建院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以院建群认为组织的力量来自二级学院,二级学院是组织管理中上传下达的关键,管理的主体是二级学院的党政领导班子,二级学院领导主要是组织安排的结果,注重专业人员在二级学院发展中的作用,发展目标的实现强调管理方法,多数属于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行政命令是管理的主要方式,偏向于管理者的利益获得。二级学院的管理层级由上到下依次是学院党政领导、专业主任、教研室主任、课程组、专任教师,从决策到执行需要经过几个层级的传导,各层级的职能明确,各岗位职责清晰。以群建院认为组织的力量来自专业群,专业和专业群是二级学院组织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生管理、师资配置等活动的中心,行业、企业,政府、学校,教职工、学生等都是专业群的利益相关者,专业群的建设过程是协调多方利益的过程,强调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二级学院党政领导是协调各方的主要人员,纵向上是学校和师生沟通的协调者,横向上是专业群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服务者。二级学院是专业群建设的参与者,在发展中是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对象,二级学院不决定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和组群方式,专业群的组群逻辑是由产业发展、工作岗位、学科基础等影响和决定的,专业之间有着更紧密的联系,组织的运行更加依赖扁平多元的治理而非垂直管理。

(三)阻力:变革阻力的来源和大小不同

       专业群是专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是单一专业发展模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后的组织变革。虽然关于专业群的院校实践和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是专业群的建设仍是国家或地方项目推动的结果,特别是“双高计划”等项目加快了专业群的建设,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的变革阻力因组群方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以院建群的变革阻力主要来源于二级学院人事安排,由专业到专业群,由专业主任到专业群负责人,这将改变原来的二级学院管理方式,专业发展的主导权由专业主任转移到专业群负责人,专业群负责人和二级学院主要领导是否兼任将影响着二级学院管理层的格局,专业群负责人在二级学院发展的作用和地位将得到强化,变革的阻力相对较小,主要表现在人事安排和发展理念上。以群建院的变革阻力主要来源于组织过程,变革阻力相对较大,以群建院不可避免地将打乱原有的专业布局,与专业相伴的师资、学生、实习实训条件等都将重新组织,组织再造成为必然。重新调整后的二级学院面临着领导班子、教师团队、资源分配等问题,如何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组织的适应是难点也是关键点,极易出现配合不默契、利益冲突,以群建院的机会成本大大提高。同时以群建院的发展理念有别于传统的专业建设,强调简政放权、去行政化以及多元治理、协调平衡,如果新组建后的二级学院不能用新的发展理念建设专业群则容易回到传统的二级学院管理模式,理念上的偏差将导致以群建院徒有形式而无内容,只有框架而无实质,失去变革的初衷和本意。

(四)策略:发展方式指向竞争还是合作

       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资源是相对稳定的,专业建设和发展涉及的师资、资金、项目等是有限的,专业之间的竞争随着发展资源相似程度的增加而增强。专业大类或专业类拥有相近的专业基础、相同的技术领域、相关的就业岗位,但在稀缺发展资源获得上很难均衡发展,特别是在国家骨干专业、省级优势特色专业等项目遴选中专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明显。从高职院校内部看,以院建群中二级学院设置的专业之间竞争更为激烈,二级学院之间也存在竞争。专业发展需要的人、财、物等的分配权在学校和二级学院,专业要想成为学校重点建设的专业必须争取项目、获得资金、拥有政策,在竞争中没有占据有利的位置,很容易成为学校专业裁撤的对象。专业之间的竞争增加了组建专业群的难度,各专业已经适应了现有的专业发展机制,重新定位组群专业的发展目标和专业之间的关系是发展策略选择的关键。以群建院根据对应的产业(链)或岗位(群)组建专业群,组群专业强调的是合作基础、优势互补,专业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大于竞争,其发展策略主要是合作,组群专业的发展定位是由专业群的整体功能和服务对象决定的。专业以群的方式组织、分配资源,专业群的建设有统有分、有主有次,较好地消除了专业之间的壁垒和消息不对称,促进专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专业彼此之间的互利作用。

三、结论与启示

       为了便于分析和讨论,我们将高职院校组建专业群的模式概括为以院建群和以群建院两种典型模式,并针对两种模式进行了内涵阐释和比较,但在具体实践中高职院校会根据自身的实际和发展的需要选择具体策略,有的院校从治理角度入手、有的从发展理念出发,还有的从政策安排考虑,所以不论是以院建群还是以群建院在具体实践中应坚持适宜、适度、适合的准则,笔者将分析两种模式在组织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总结专业群组建过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简要评析

      以院建群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将专业群的概念、理论、组织方式等应用在二级学院的专业建设之中,对既有的专业设置持肯定态度,属于渐进式的发展模式。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决策权在二级学院及学校,二级学院与专业群之间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专业群发展目标的实现依赖行政干预和管理技术,二级学院容易出现管理“越位”现象,既是专业群建设资源的分配者,也是专业群发展的执行者,缺乏协商及民主。以院建群模式的主要优势是充分发挥学校内部资源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变革阻力较小,不会对现有专业建设的既得利益者产生影响,能够在不变革组织框架、管理模式等的前提下逐步推进,为组群专业提供适应的时间和条件,且科层制的管理方式能够更好地执行。以院建群模式的主要劣势是旧有的专业建设理念和管理方式有着较强的组织惯性,因专业建设的利益相关者无法深度参与而流于形式,容易出现专业群有名无实、有形无质,组群专业之间缺乏内在逻辑,在发展定位、资源共享等方面没有实质进展,这对以院建群过程中的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制定发展目标、如何制定实施方案成为重点,如何协调多方利益、如何权利下放成为难点。

       以群建院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专业群组建过程中遵循对应产业(链)或岗位(群)等的逻辑,专业群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决定二级学院的组织方式,该模式认为现有二级学院的专业设置不够合理,根据发展需要进行动态调整,确保专业群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属于变革式发展模式。强调专业的发展影响着学校的未来发展,二级学院是服务专业群发展的组织,专业群的负责人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拥有更多权限,借助畅通的沟通机制专业群的利益相关者能够深度参与到专业群的建设中。以群建院模式的主要优势是重视与专业群建设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管理更加扁平,能够调动多元主体参与专业群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产业分析、行业调研、企业调查、学生调查等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依据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开展对应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院建群模式的主要劣势是变革阻力大,由于以群建院会涉及多个二级学院,是对现有专业格局和二级学院发展的利益再分配,容易触动专业建设的既得利益者,新组建的专业群和二级学院均面临团队建设问题,人事安排是否得当直接影响专业群建设的成效。以群建院在专业发展理念上区别于传统的专业发展,更加注重师资团队的建设和相关制度的配套。

(二)主要启示

       专业群与二级学院的关系、组群专业之间的关系是以院建群和以群建院两种典型模式的基础,以院建群是以二级学院为单位组建专业群,二级学院对专业群具有决定性作用,组群专业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以群建院是以专业群为基础组建二级学院,专业群影响着二级学院的组织方式,组群专业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不论是以院建群还是以群建院都是高职院校专业发展中出现的模式,在具体的院校实践中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两者的优劣是相对的,也是比较的结果,何种模式适合更需要综合考量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能简单地认为以群建院模式就一定优于以院建群,或者后者优于前者,实践才是检验结果的标准。但通过对以院建群和以群建院两种模式的比较,可以为后续专业群的建设提供一些启示。

       1.由管理转向治理,激发多元主体参与。专业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石,也是组建专业群的基本单位,受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制度的影响,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中以行政管理为主,行政机构、行政人员、行政权力成为影响专业群建设的主要因素。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政府和市场在参与经济社会等事务中日趋平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专业作为职业教育与经济活动的链接点,产业、行业、企业等对专业群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学校为主的专业群建设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发展需求,需要专业群建设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高职院校健全内部治理体系,打破直线式、科层制和单一式的传统管理模式,发挥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的作用,扩大二级学院自主权,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减少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的管理层级,使得专业群从上至下的信息传递更加畅通高效,从下至上的问题反馈更加及时到位,以消解组织层级带来的信息粘滞;减少利益主体之间的沟通障碍,从内至外推进专业群的建设和课程体系的重构,从外至内对接产业链、岗位群等对专业群建设的要求。

       2.由竞争转向合作,共享专业建设资源。以群的方式推进专业建设是加强专业之间关联、共享建设资源的策略选择。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要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没有高水平的专业建设就没有高水平的高职院校,而专业群的建设正是服务学校发展的路径选择,这需要将以骨干专业为主、其他专业为辅的发展策略,转变为专业之间整合优势、抱团取暖的发展策略,将专业之间的内部竞争转变为内部合作、外部竞争,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进而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和服务实体经济需要,具备相应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和技术技能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充分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按照“底层专业基础课程共享、中层专业核心课程分立、高层专业拓展课程互选”原则构建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企业、产教融合项目等方面整合组群专业资源,打通专业发展之间的壁垒,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可能,为专业特色发展提供条件。同时,在院校内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产教融合企业、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促进技术技能积累、提升专业群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

       3.由个体转向团队,打造高效双师队伍。依照产业(链)或岗位(群)等组群逻辑,组群专业存在跨专业大类、跨学科基础等的情况,单一背景的教师团队难以适应专业群的发展需要,跨界组建师资团队是专业群健康发展的关键。专业群对二级学院的组织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多,更多的项目和任务需要多人协作完成,从主要业务分析,教师团队主要可以分为教学创新团队、教学管理团队、技术研发团队等,其中教学创新团队侧重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建设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编写活页式、手册式等教材,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团队侧重专业建设的教务、考务等日常事务,保证正常教学活动的运转;技术研发团队侧重专业群技术研发、工艺改进、流程再造及企业研究项目等。卓越的教师团队才能造就高水平的专业群,在打造高效双师队伍过程中,需要根据工作组建跨界教师队伍,坚持背景多元、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组建原则,注重对团队负责人的选拔和培养,强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着重培育团队精神。

       4.由静态转向动态,构建专业生态系统。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主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是封闭隔绝的,存在着物质转化、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专业群作为一个系统,组群专业与外部环境存在着人员、信息、技术、资金等的流动,专业之间也存在竞争、合作、互利和共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专业群在打破旧的平衡中实现更高水准的平衡,从而构建专业生态系统。一方面,专业群与外部的经济社会良好互动。专业群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与行业企业的互动中不断地调整发展目标,不论是以院建群还是以群建院都不是一劳永逸的组织选择,需要根据对应产业的发展变化进行动态调整。根据专业群的发展因地制宜地分时段、分阶段地选择适宜的发展策略,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使得组织运行更加主动灵活。另一方面,组群专业之间良好互动。受限于现有专业基础、发展定位等的影响,组群专业之间的关系会出现单核心引领、双核心引领、协同发展等不同的类型,但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专业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变化和调整,组群专业在适应环境中调整功能和定位,进而促进组群专业之间的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院校持续发展的结果,不论是以院建群还是以群建院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专业群的基层治理模式,以专业群的方式变革基层教学组织的运行方式,促进学校专业结构不断优化,激发利益相关者深度参与,实现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027-87870986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931234110@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